范正祥◎《自由時報》記者特稿
擔任「手護台灣大聯盟」總指揮的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獨聯盟主席黃昭堂,自從被活動總召集人、前總統李登輝指派籌劃此項重大任務之後,幾個月來忙得不分晝夜,但是他始終滿懷喜悅絲毫不覺疲憊,因為看到「台灣人民的意識已經出現,認同台灣的情勢愈來愈好」。
黃昭堂,日本東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國際關係論),曾任日本昭和大學政治學教授,這位1932年出生在台南縣的國際政治專家,力倡台灣人民有權決定自己的前途與命運,也因為堅持這樣的信念,過去被台灣威權政府列入「黑名單」。
多年來一直積極參與台灣正名運動的黃昭堂形容,「中華民國」這稱號,世界主要國家並不承認,只有台灣內部自己在講,在國際社會是行不通的,猶如「掛在房裡的招牌」;「台灣」則可以行遍天下,是「國際看得到的看板」,國人應當支持以「台灣」作為國家對外的名稱。
在台灣愈來愈蓬勃發展的自覺下,黃昭堂觀察,從去年9月原預估有十萬人在台北集會,後來有十五萬人參加的「台灣正名運動」大遊行;到去年12月於高雄,二十萬人走上街頭表達對公投的支持;以迄這次號召百萬人於二二八當天一起「牽手」護台灣,至今已有一百二十萬人報名,響應人數愈來愈多,而且不分黨派與族群,無組織性的人參與者眾,在在顯示認同台灣的情勢愈來愈好。
年紀比李登輝小九歲的黃昭堂,待人謙和,不愛爭名。這次他被李登輝指定為手護台灣大聯盟總指揮時,還向李登輝表達自己年紀大,做事都是拜託他人幫忙,並無指揮能力。
李登輝笑答:「別說那些,如果要說年紀大,那我年紀已經幾歲?」黃昭堂講不過李登輝,最後答應接受總指揮之職。
這次籌劃「百萬人手護台灣」活動,黃昭堂與各界人士原本構想由各地號召五十萬人到台北市集會,但是考量交通、住宿等問題,加上適逢總統競選期間,人民集會活動相當頻繁,恐難凸顯活動的特殊性,因此後來在討論的過程中想到,何不借鏡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在1989年有兩百萬人牽起全長590公里的「波羅的海自由人鏈」,要求前蘇聯撤離與獨立復國的成功例子?
黃昭堂表示,波羅的海三國過去是在蘇聯境內,受蘇聯軍隊嚴密掌控,結果當時總人口不到八百萬的三國尚能有兩百萬人站出來牽手高喊「自由」。
波羅的海三國公投時,美國也表達反對,但是當公投獨立之後,美國立刻承認。
他認為,台灣也應該要站起來。過去波羅的海三國有兩百萬人站出來,現在台灣一國就有超過一百萬人要站出來。「百萬人手護台灣」路線原本規劃從基隆的「和平島」到屏東的「建國路」,之後因為報名響應者眾,路線圖又有了更遠的延伸。
黃昭堂最敬佩的台灣政治人物是李登輝和陳水扁總統。
談及李登輝,過去李登輝在位時曾寫過七篇文章「罵」李登輝的黃昭堂不好意思地詮釋,當時那種「罵」不是真的責備,其實是心中歡喜台灣人當總統,大家當時經常配合社會氣勢「罵」李登輝,其實是要幫李登輝,以便營造「催生民主」的聲音,李登輝就可順勢扮演「服從民意」的角色。
根據互動的印象,黃昭堂認為,卸下總統職務之後的李登輝反而有了自由之身,想說什麼就可說什麼,過去擔任總統不便說的反而可以暢所欲言,而且還更積極。黃昭堂透露,這次發起手護台灣運動,「一百萬人站出來」就是李登輝先喊出來的。
黃昭堂也為連戰惋惜,「連戰是耳根子很軟的人,聽信旁人的說法,誤會了李登輝」。
黃昭堂讚揚陳總統的歷史角色,成功接棒延續李登輝的理想,但也遺憾因為受制於政黨輪替後民進黨縱使聯合友黨台聯也不能在立法院成為多數,這使得陳總統上任三年多來,真的很痛苦,心中想實現的理想,「恐怕一半都不到」。
對認同台灣的情勢很看好,黃昭堂覺得,台灣是個「自由」的國家,甚至可以說是自由過度,但是「民主」則還不夠。因為真正的民主是人民要能夠決定自己的未來,但過去威權政府長期執政,把台灣人教育成中國人,這種「症候群」就好像國外真實案例中人質被強盜挾持一起生活,日子久了甚至還會同情強盜、支持強盜。同樣的,台灣過去被威權政權統治久了,台灣人的心理會受影響,甚至對台灣的認同不夠。
如今台灣要改變,也不可能只靠一時,必須要讓台灣人民敢當頭家,不要因為怕中國打過來就不敢當頭家。
*本文原載於《自由時報》,2004年2月16日的「焦點新聞」版。